洞见方图人 | 何俊「打破常规,构筑心中的理想国」
来源:本站 时间:2025-04-27 浏览:19
Vol.3
方图十周年人物访谈 Vol.3
文 / 方图 邓晓琪 合伙人
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人物类文章——《道方图说|我和我的“冤种”师弟》,主角是小师弟,文中穿插着我们与师父结缘及相处日常。如今,时光的笔触将故事主角定格为我们的大师父:何俊律师。
听闻“洞见方图人”特辑创立的初衷,旨在拉近大众与方图所青年律师的距离。而何俊律师作为律所的管理合伙人及主任,在知产领域成就斐然,业内关于她的报道及解读自不在少数,但我仍想以亲历者视角,写下我眼中的何律师。
不设限、无保留的分享
“家明,你和何律师聊了整整一上午?”
一天,即将结束实习的家明从何律师办公室走出,面对我的惊讶,他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诸多疑惑迎刃而解。
这般场景好像又司空见惯,无论面对青年律师、律师助理或是实习生,何律师从不设限,并不会因为他的职位,亦不会因为他是否会继续留在方图。她总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看法,用过往经验织就锦囊。
记得我第一次与何律师接触,是在我向方图投递简历却没收到面试通知时,冒昧拨打的那通电话。电话里,何律师丝毫没有对我这个从未谋面、对律师行业一窍不通的“小白”表现出不耐烦。相反,在了解我的相关情况后,她跟我分享了方图里和我有着相似职场经历的人目前的职业发展状况,后面还为我安排了面试。
这份毫无保留的热忱,恰是方图开放基因的缩影 —— 从公众号“道方图说”到“方图有约”沙龙,再到“视频号直播”,皆是她与创始合伙人们敞开行业大门的注脚。
不盲目的自信
相信不少年轻律师,包括我在内,都曾对何律师启动的一些案件发出过类似疑问。的确,她敢于接手争议性强的案子,这些案件在很多人眼里或许显得 “盲目自信”。但恰恰是这些案子,往往成为她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典型案例。
- 记得在某个何律师主导的案件合办中,有同事担忧:“做了这么多工作(各种取证、几千页证据),最后会不会不被支持?”
- 当时我想,风险固然存在,但不能因担忧而放弃争取。
- 后来和何律师聊起此事,何律师坦言:“当然有不被支持的可能!任何案件都有风险,但这不正是我们律师存在的意义吗?”
而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何律师的自信从非莽撞。每个案件启动前,她早已在证据链与法理逻辑中反复推演。没有支撑点的案件她是不会启动的。何律师常说,案件只有在你有足够自信、能充分把自己说服的前提下,才有胜诉的可能。这种自信不可能是盲目的,这种自信必然是有理据有支撑的。
而这份自信,大多源于对 “极致”二字的追求。
自己淋过的雨,给别人撑起的伞
记得在我升初伙的那次谈话中,何律师曾输出的一个观点让我很是印象深刻。“管理者不能因为自己曾经在职场被不好对待过,就觉得那是理所当然每个人都得经历承受的,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土壤。”当下的那一刻,我觉得“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具象化了。这是一位管理者的风骨。
所以,在方图,没有喝酒文化,也没有明显的层级观念。合伙人外出不会要求你帮忙拎包,口渴不会要求你蹲下倒茶。唯一要求严苛的,是你的专业。
犹记得去年年底,我和何律师去苏州开庭,百斤卷宗压得两个行李箱轮子吱呀作响,一路上,何律师一手拽着自己的行李,一手拽过最重的箱子大步前行。现在想起那个画面,还是非常感动。
“平等” 二字不是口号,而是她用行动写下的注脚。
“不勤奋的律所主任”
何律师总是自嘲不够“勤奋”。
何律师说,常常看到业内一些律师、主任非常卷,熬夜加班是常事,喝酒应酬通宵也是常态,而她若非必要从不熬夜。曾经听何律师讲起过,大学参加辩论赛时,看到有些辩手在赛前通宵练习,有些确实在比赛表现亮眼,但于她而言,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根据多次开庭同住酒店的经验,何律师通常 10 点多、11 点左右便会休息。但这丝毫不影响她高效推进工作、实现业务突破。
这份选择,也让何律师在工作以外,仍可以率性随意的生活。你能想象平日优雅端庄的何律师,周末穿破洞牛仔裤吗?能想象对案例如数家珍的她,对娱乐圈明星的了解程度竞胜于不少年轻人吗?能想象文笔优越但从未学画的她,兴致一来挥笔即成佳作吗?这样的反差,何其有趣。
何律师的理想国
在入职方图不久时,星宇就和我说,你不觉得何律师是理想主义者吗?检索了一下,理想主义者是指,善于运用直觉去认识世界,运用情感去对世界作出判断的人。这不正是何律师吗?
这不正是何律师在和创始合伙人们创立方图时所追求的文化吗?我想,这也是何律师想打造的理想国。或许,正是这份以专业为骨、以温度为魂的理想主义,让方图在竞争激烈的律界,长成了一片独特的绿洲。